看到專欄上各大寫手針對舊將在哪裡撰文,自己也想了一下,曾經有哪一個時期的哪一個球星,讓自己印象深刻,因此想分享Kevin Martin這位球員。



過往的歷史,承接著當年國王五虎的風光末期,Kevin Martin慢慢在國王隊崛起,這段時期對他的認識不深,僅從一些專欄中知道他是從小學校出身、身材偏瘦、出手非常奇特。



直到2010年的一宗交易來到火箭隊,他的到來算是承接Tracy McGrady離開後2號位的空缺,短短三個球季的效力時間,Kevin Martin僅在2010-11賽季出賽80場,其它兩季的出席率都不理想。



拜姚明所賜,當時火箭隊在台灣的轉播相當多,因此有機會親眼見識這位射手。



雖然姚明在那段時期因傷幾乎沒有出戰,但火箭隊依然維持穩定的戰績,Luis Scola的低位腳步對手永遠無法掌握、Chuck Hayes以得分後衛的身高屢屢硬扛西區的強勢內線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Kevin Martin也讓我重新定義了射手的型態。



在球場上,大部分的持球及攻擊發起點會落在Kyle Lowry及Luis Scola身上,Kevin Martin大多數透過弱側邊等球、搭配底線掩護及開後門的方式取分,比較少有純射手在內線不斷跑動,透過掩護跟防守者玩捉迷藏的景象。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奇特的出手姿勢,身體微右向前,出手前的起球也是從右下方起來,給人一種半推的方式投射,可是命中率卻又意外的高。而且他對於身體接觸的敏銳度極高,往往在持球切入或防守者緊貼的情況下都能製造犯規,在火箭隊巔峰時期場均有近9個罰球。



一場比賽下來,感覺沒看到他幾個持球出手的畫面,回顧數據才發現已經得了20幾分。



可惜的是,在他來之前火箭隊擁有的是Tracy McGrady這樣的全方位得分手,球團跟球迷難免把這樣的期望投射在Kevin Martin身上;然而受限於持球能力略低於一般得分後衛,加上右下方準備起球的動作,多少會限制第一步突破及持球行進間的動作變換,讓Kevin Martin在第一時間無法投射後的攻擊選擇,往往是簡單運幾下就選擇跳投。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缺點也顯示在火箭隊中,他並不是切入的第一首選,反而會以Kyle Lowry及Aaron Brooks為主,甚至是關鍵時刻球權也不一定是交給Kevin Martin。加上對抗性較差,即使有好的彈性可以彌補,與頂尖的得分後衛交手還是吃虧。


**這部Highlight可以看到他強烈的特色



因此短短三季的旅程卻沒有留下太多讓人記憶的地方,大家可能更記得Luis Scola穩定的內線得分手段,或是火箭隊小後衛們的刁鑽取分技巧。



在離開火箭隊之後,Kevin Martin輾轉於各隊,待過雷霆隊、灰狼隊甚至是馬刺隊,除了在馬刺隊出賽甚少外,另外兩隊也都有不錯的成績,可惜始終沒有在季後賽或是個人獎項留下太多紀錄。



退役之後,2019年也傳出Kevin Martin與幾位專業人士一起買入澳洲球隊Brisbane Bullets 37.5%的股份,他希望將更多在NBA的經驗分享於NBL的球隊裡,或許未來也可以看到他重新以管理者的身份重回球場,如同他在球場上矯健的身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