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聯盟成立了,而且還是職業的,雖然一年前筆者也沒有看好名為CBL的大量媒體曝光,畢竟是職業啊,要真金白銀砸下去的,而且砸錢以外,還要能賺錢,或者談到轉播權利金、贊助跟補助也不算是最難的,而是錢能賺得長長久久,老闆們能認可是一門生意,能投資,有規範,有發展,能吸引更多多金的老闆考慮注資投入,才是真正難上加難。



畢竟門票是一張一張賣,合約是一張一張開,籃球賽不是一年365天每天都能打,但球館和球隊卻是天天要燒錢,而且還有聯盟這一家公司要運營,要租辦公室租車輛,要有法務、財務跟CEO,就算一人三化,也還得有票務場務跟行銷,即使把粉絲團小編跟Youtube都包出去給大學生建教合作,用低成本剝削來號召義工支持聯盟運營,總是要先幫聯盟起一個好名字啊!君不見新聯盟名字繞了一大圈,拍板的這個也少不了批評…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年前打過CBA冠軍賽的裕隆也才剛剛打完了2020年的SBL冠軍戰,多年來不再有本土職業籃球賽的台灣人,17年來一直是SBL風雨無阻的持續陪著我們,維繫這一個介於業餘和職業之間擺盪的本土職業籃賽夢,而招致最多批評的,也是SBL其介於職業與業餘之間的特殊屬性。通常SBL第一個被砲的吐槽點即在於沒有主客場制,沒有認同感,進場不來勁,但畢竟場館要給人歸屬感,不僅要花錢,更要能維護。



而如果球隊本身沒有創造營利,老闆可以第一年心情爽灑錢下去大裝修,樣樣都美輪美奐,第二年如果老闆本業沒有賺錢,球隊又燒了不少,那麼不要期待球館有什麼新花招吸引球迷再次呼朋引伴,廁所能打掃乾淨座位能不帶髒汙就已經是得來不易,第三年呢?不要說球館了,球隊都未必能夠保得住,這也是為什麼小弟對於SBL這個聯盟的運營始終抱持著一份崇敬,希望它可以一直持續下去,跟新聯盟保持一個良性競爭又相互合作的Plus生態,如果哪天SBL停了,希望能有一本書籍考究它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之下撐過17個年頭,小弟二話不說一定買一本支持,但願這一天不會到來 (但書倒是好想看)。

當然也有死忠球迷批評球星外流是SBL頭號問題,一線球星在聯盟當紅之際陸續轉投其他聯賽,嚴重影響聯盟號召力,而這和沒有主客場制又是一對孿生兄弟,我們多半是先透過球星的臉孔或特色去記住他是誰,哪一種風格擅長什麼技巧,再進一步投射到球星的隊友和球隊,然後藉由對於球星的支持凝聚向心力,也藉由球星的對抗來創造話題,球星離開了,對於球隊的認可也就瓦解,這肯定會削弱聯盟的號召力。

但是呢,如果我們還是把聯盟看做一門生意,說了是要職業的嘛,不講生意難道打慈善的嗎?那麼球星外移對於聯盟的發展來說是短空長多才是,高階人才有向上流動的空間,代表有市場機制跟更多的就業機會,在SBL打得好,有被高薪挖角的可能性,意味著有更大的資本在上游拉動底層的經濟體系。聯盟需要更多的新血投入選秀,而學生球員看到更大的未來和機會,每一次轉會更可能為母隊帶來一定的收入或利益,而新秀的薪資必然難與成名老將相比,這樣算盤一撥,應該帳上還有賺咧?

如果第一線的球星們沒有旅外挑戰更高薪資的機會,而只能在既有的聯賽繼續屠殺其他角色球員,那麼這個聯盟是不會有明天的,沒有辦法把新秀融入到既有聯盟中,並藉由新秀的曝光來刺激球迷持續關注的聯盟,是連職業都沒有機會談,更不要說一打17年,SBL能夠維持住一個小規模的就業市場,說了是值得抱著一份崇敬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