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NBA除了三分球蔚為風潮,另一大趨勢就是全能球員當道,像是主打後衛的Russell Westbrook、擔任前鋒的LeBron James、或是擔綱中鋒的Nikola Jokic,都是著名的全能球星代表。由於場上位置的區分逐漸模糊,因此球員們都必須開發多元技能,後衛必須幫忙搶籃板,中鋒也必須幫忙組織進攻,使得近年來NBA每季球員達成大三元的次數不斷增加,從2013-14球季的46次,到2018-19已經來到127次球季,足足成長2倍之多。

全能的風潮大大影響選秀時,各球團挑選新秀的眼光。從下表可以發現,聯盟中幾乎每一年都有菜鳥完成大三元,顯示出新秀球員也變得越來越全方位。

賽季 新秀球員完成大三元總次數 新秀球員完成大三元人數 新秀最早完成大三元的日期
2013-14 3 2 2013/12/3
2014-15 2 1 2015/3/18
2015-16 0 0 –
2016-17 1 1 2016/12/31
2017-18 16 4 2017/10/23
2018-19 9 2 2019/01/22
2019-20 0 0 –


本季各隊皆已進行一半以上的賽程,卻還未曾有任何一名新秀球員完成大三元。以下將藉由數據,討論誰是本季最有機會達成大三元的菜鳥。

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預測誰會大三元 得建立一套更精準的數據模型
大約一年前,曾在《誰會成為本季第一個完成大三元的NBA菜鳥?》(建議各位讀者可以優先閱讀該文,以了解各項指標推導的過程),探討過類似的議題,回顧過去幾季NBA新秀球員的大三元,歸納出他們的共通點,建立一套簡易的數據模型,以預測上季哪位菜鳥最有機會完成大三元。指標包括以下幾點:

1.身高在同位置球員的平均以上,搶籃板時更有優勢

2.長時間佔據球權,更有機會傳出助攻(USG%大於20%)

3.上場時間長,能累積更多數據(場均上場時間大於30分鐘)

4.全面的場均數據,表現保持穩定的球員更有機會大三元(場均在10分4籃板4助攻以上)

當時依據這套數據模型,預測出最有可能達成大三元的人選是獨行俠後衛Luka Dončić,結果他也在截稿4天後,交手公鹿的比賽中,攻下18分11籃板10助攻,完成NBA生涯首次大三元。整季則是達成8次大三元,讓他超越湖人傳奇球星Magic Johnson,成為史上在新人年大三元次數第3多的球員,堪稱新生代「大三元製造機」。

沒想到在2個月之後,老鷹籃網之戰,另一名新秀Trae Young也繳出23分10籃板11助攻的大三元,這是當初被排除模型預測之外的菜鳥。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Young的身高僅有185公分,比聯盟控衛平均191公分矮得多,光是這點就已經被排除在名單以外;此外,雖然他的持球時間夠長,USG%也夠高,不過由於他在開季前兩個多月上場時間不是太多,平均出賽時間連30分鐘都不到,因此無法達到10分4籃板4助攻的門檻,但進入下半季,他的平均上場時間增加到33.1分鐘,場均數據也成長為24.7分4.7籃板9.2助攻,就符合先前設立的標準,證明這個數據模型依然是有效的。

儘管如此,Young這個特例的出現,顯示出此模型仍然有待改進。以下就要針對幾項缺點提出修正,再以修改後的數據模型,預測誰會是本季有機會挑戰大三元的新秀球員。




身高不是絕對 只算是一項bonus
其實不只是身高 185公分的Trae Young,在本季NBA實行「身高實價登錄」後,發現先前幾個球季完成大三元的菜鳥,並非每位身高都比同位置球員高,其中有幾名球員身高是灌水的,反而他們的真實身高,還在平均值以下,像是Elfrid Payton和Markelle Fultz都只有191公分,Dennis Smith Jr.甚至只有188公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見想挑戰大三元,更重要的是心理對搶籃板的渴望,及對籃板落點的判斷,身高只不過是一項加分條件而已。




傳統數據不夠客觀 進階數據更加精準
去年會將Trae Young排除在外,還有一項原因就是他的場均數據不及門檻,但其實影響場均數據的因素還蠻多的,像是上場時間的多寡,或是單場比賽數據突然爆量演出,也會導致該項數據暴增。以統計學的觀點來看,平均數容易受到極端值影響。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