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hi Leonard今季繼續在背對背的賽事中輪休其中一場,當中避戰公鹿、出戰拓荒者的決定惹起不少球迷、球評不滿。魔術教練Steve Clifford最近接受傳媒訪問時,引述黃蜂老闆Michael Jordan「球員領82場比賽薪酬」的言論亦引起不少的迴響。

不過從球隊、球員的角度而言,在現今的NBA比賽中輪休卻是利多於弊,當中有部分因素,更是球迷們往往忽略的。曾擔任灰熊管理層的John Hollinger最近就在The Athletic撰文,談及輪休對於球員和球隊的重要性:

當代球員身體狀況不可與往日相比


當今美國本土球員的成長環境,與過去的球員大相逕庭。在他們相當年輕的時候,AAU籃球的頻密賽程已經為他們的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一日多賽的情況並不罕見。因此,他們更容易在投身職業籃球前,已經累積一些因勞損而成的傷勢。Hollinger在擔任灰熊管理層的時候,在選秀的工作中已經見識過不少的例子。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大部分現今的NBA球員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需要處理不同部位的傷患,而聯盟頻密的賽程難以讓他們充分地休養和康復。故此在某些時刻,球隊就需要為球員製造額外的休息時間,輪休就成為他們的選項。

現今比賽強度遠勝1990年代


Hollinger提及的另一點,就是現代的NBA比賽與1980或1990年代的NBA完全是兩回事。問題並不在身體對抗或激烈的碰撞,而是戰術跑位的複雜程度。

在2000年代前的NBA,大部分的戰術都著重單打或是低位的進攻。不論是進攻或是防守端,球員牽涉的無球跑動相對較少。但是現今NBA的進攻體系大多都更著重跑位,不論攻守的球員在單一的球權中變速、變向的次數亦增多,身處弱邊的防守球員亦不會有喘息的機會。

球員在比賽中不斷的起動、減速、變向,他們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負擔都會因而增加,受傷的風險亦因而提升 。Jordan受薪、能打的82場比賽,與現今NBA球員面對的82場比賽,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球員航程和其他比賽的負擔


除了Hollinger提出的兩個問題外,航程和其他比賽對於部分球員的身心都帶來沉重的負擔。NBA球隊平均每季乘搭飛機的航程約4萬英里,隨著聯盟的國際化,NBA部分季前賽以至常規賽,都會搬到海外上演,例如今季部分季前賽就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上演;三場常規賽則在墨西哥和法國舉行。海外比賽日增,只會為球員帶來額外的航程,對於他們的身體帶來更大的負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海外球員在休季的時候往往需要應付國際賽。以來自塞爾維亞的Bogdan Bogdanovic為例,他在2017和2019年分別為國家隊出戰歐洲盃和世界盃的賽事,在2020年亦大有可能為國出征奧運。當球員在休季時仍然不斷出戰國際賽,確實難以從悠長的NBA賽季中恢復過來。如果球隊需要調整球員的身體狀況,輪休也是合理的選項。

Kawhi Leonard的傷勢


回到Leonard的問題,或許有不少球迷都忘記了他在2017年起經歷的是甚麼傷患:股四頭肌腱炎。基本上他的股四頭肌不會完全復原,長期的過度使用只會讓肌腱退化。而聯盟最近的聲明亦公開了Leonard左膝的肌腱同樣處於受傷的狀態。

不同的傷患注定限制著Leonard在常規賽的使用率,如果要確保他在季後賽能保持健康,以至長遠而言能維持職業生涯,適當的輪休和負重管理是必須的做法。而對戰公鹿時休息,然後出戰拓荒者的賽事,則讓Leonard能在對戰爵士和拓荒者的兩場比賽後,均能取得三天的時間來恢復,在保養的計劃上更是合理不過。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時代的NBA球員,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和身體狀況,面對的比賽強度和日程亦有所不同。如今的聯盟生態與30年前相比,確實有天淵之別,球員負擔不斷增重,受傷風險增加的環境下,選擇輪休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況,對於球員和球隊都是有利無害的做法。管理球員的負擔,確保他們健康,這並不是軟弱,而是明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