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ABL聯賽正式開打,本賽季又加入了富邦勇士,同時有兩支球隊征戰ABL吸引不少台灣籃球迷的目光,無論是富邦或夢想家在主場的經營以及行銷都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這是在過去SBL從未感受到的。反觀SBL第十七季即將開打,經歷了富邦出走和達欣解散目前僅剩五支球隊,不管是賽程、轉播以及行銷同樣是老樣子,拖到最後一刻才公布,兩者相比之下SBL顯得暗淡許多,許多球迷喜歡用ABL去鄙視SBL,事實上兩者各有各的看點,SBL精彩度並不輸ABL,只是聯盟欠缺行銷與創新,球員依舊認真練球;球隊依舊每年幾千萬台幣的投入,球員及球隊的努力不該被抹滅。

其實ABL跟SBL是屬於兩個平行的聯賽,但兩者性質完全不同,SBL是本國聯賽,是台灣籃球最高殿堂,也是本土球員發展的主要舞台,即使它目前是一灘死水,缺乏創新與競爭力,但十多年來也孕育了不少籃球國手,除了早年的林志傑和田壘等人中生代的劉錚、周儀翔也是需要經過SBL的磨練才能到更強的聯盟CBA打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混血兒是不是洋將?
ABL最讓台灣球迷詬病的就是「洋將聯盟」對於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很低,一直有種排外的想法,有趣的是當中華隊真正在打FIBA國際賽時總是羨慕對手日本或菲律賓有許多混血兒,一邊對於ABL的混血兒卻嗤之以鼻。甚至去年總是說夢想家靠四洋將打球,連自己人錢肯尼都不認同,許多人會用混血兒占不占歸化球員名額來認定是否為本土球員,這是完全錯誤的,ABL和FIBA有各自的規定,情況並不一樣。



圖片來源:運動視界

SBL開放所謂的「華裔球員」早已行之有年,從來不會有人說璞園都是靠一堆美國人才拿這麼多冠軍,有人會說簡浩還是陳堅恩是洋將嗎?沒有,還是有些人對於有色人種有偏見?今年SBL甚至討論將外籍留學生納入選秀當作本土球員,雖然失敗但已有改革該放的思維,對於移民國家來說不同的文化或人種是件很普遍的事,我想球迷應該應該放寬心去看待球隊的球員組成模式,畢竟這是在聯盟規定下所允許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ABL是屬於區域性的跨國聯賽,聯賽的多樣性很豐富,對於本土球員身分的認定、外籍球員的規範都相當寬鬆。在歐洲這種跨國聯賽可以說是相當普遍,像是Euro League、Euro Cup、VTB、BCL等等的跨國聯賽有很多,他們對於球員身分認定更加寬鬆,只要是持有歐盟會員國護照就不佔洋將的名額,一個俱樂部隊上可能有四五個非本國球員也是很正常的事。歐洲籃球大舉開放外籍球員的限制難道會降低本土球員的發展嗎?不會,但是有一個前提,因為歐洲各個國家的聯賽通常都有二級甚至是三級聯賽,本土球員的發展空間是足夠的,甚至還有青年梯隊循序漸進地培養年輕球員,實力越強的球員會往越高層級的聯賽發展,當然ABL與歐洲的跨國聯盟情況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市場區隔
ABL跟SBL並沒有絕對的上下階級關係,SBL不是ABL的農場,兩者的發展並沒有衝突。ABL跟SBL最大的差別在於一個是國與國之間俱樂部的對抗,一個是本國的俱樂部之間的對抗;一個是職業聯賽有主客場、有更豐富的行銷包裝,而且與國外俱樂部的對抗就像是在看國際賽一樣。SBL則是欠缺行銷包裝但是本土球員是場上的主角。兩者之間各有看點,當然SBL也需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畢竟它目前還是台灣籃球的最高殿堂,培養球員的搖籃;也不需要用「洋將聯盟」去質疑ABL,畢竟聯盟規定就是如此。

請繼續往下閱讀

SBL與ABL各有各的優點,SBL可以學習ABL的主場經營模式,對未來台灣籃球職業化作一個榜樣,同時增添聯賽多樣性,若有機會開放UBA外籍生打SBL也是一個話題,台灣球迷同時有兩種不同的聯賽可以看其實是很幸福的,各有不同的看點,雙方興輔相成對台灣籃壇都是好事。



圖片來源:運動視界

夢想家和富邦簽下許多國手級的球員,但是現實很殘酷,職業聯賽終究還是弱肉強食,除非本土球員能夠打出洋將般的表現,不然洋將的使用率高是必然的。當洋將變多了競爭力也變高了,本土球員需要跟洋將爭取上場時間,此時功能性會決定本土球員出場的時間,在贏球為前提的情況下我相信無論是夢想家或富邦都能夠在使用洋將與本土球員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