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兼具大量肢體碰撞和跑動,裁判本來就容易因為各種死角而發生誤判。NBA身為世界最強的聯盟,球員的體能和身材都不是開玩笑,擔任稱職的判官更不容易。



籃球裁判宣判犯規時,考慮的不單是動作。比賽強度、流暢度、球隊得利與否都需要考慮,而這些考量必須在電光火石的瞬間完成。NBA是個娛樂聯盟,裁判考慮東西更多。NBA裁判除了球員本身運動力超強、球賽速度飛快外,困難之處在兼顧比賽可看性和公正性。

現任NBA主席Adam Silver長年在前任主席David Stern底下擔任副手,經歷了過去NBA關於判決的風風雨雨。因為賭球被判刑的Tim Donaghy之外,1998年冠軍賽Michael Jordan的神之一推,2002西區冠軍賽Kobe的手肘,2006年冠軍賽Wade的金身等等,總是讓人懷疑裁判有沒有在背後掌控比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am Silver於2014年正式接掌NBA後,致力改善NBA的判決品質。雖然NBA裁判幾乎可說是全世界水準最高的一群,但誤判難免。糟糕的是轉撥發達的現代,幾乎每一個判決都有這種慢動作重播可看,讓裁判承受非常大的壓力,對於裁判的批評只有越來越多。

NBA嘗試許多方式讓判決更公正,於2014年斥資成立即時回播中心,2015年開始只要第四節或延長賽分數在一定範圍內,NBA官方賽後會頒布最後兩分鐘裁判報告。2017-18賽季全面推廣,涵蓋最後兩分鐘裡所有吹判。 報告主要內容是正確吹罰(Correct Call)、錯誤吹罰(Incorrect Call)、正確不吹罰(Correct Non-Call)、錯誤漏判(Incorrect Non-Call)四類,等於官方背書裁判判決。



效果如何?真的是見仁見智。很多球迷詬病的地方,在於即使是錯誤的吹判,比賽也不會重打。這樣的裁判報告有何意義?只是聯盟主席Adam Silver認為,裁判報告讓比賽透明化,同時向球迷解釋什麼是錯誤的判決,他不傾向撤銷該項政策。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9-20賽季,NBA當局新增球隊教練挑戰權。挑戰制度在G league試行了兩年,看來效果不錯。每場比賽兩隊各有1次挑戰,要挑戰必須喊暫停。如果挑戰成功,那暫停不列入計算;挑戰失敗該隊減少一次暫停。

針對這個新制度,NBA官網有詳細記錄,甚至剪出該次攻防的多角度慢動作影片,讓球迷能夠更清楚了解整個動作的來龍去脈。史上第一次挑戰發生在暴龍鵜鶘開幕戰,暴龍後衛Norman Powell切入禁區,空中對抗鵜鶘後衛Josh Hart。雖然Powell將球擺進,但因手肘動作被裁判吹了進攻犯規得分不算。暴龍教頭Nick Nurse不滿判決提出挑戰,結果裁判回看之後維持原判,暴龍挑戰失敗。

截至美國時間3月9日為止,聯盟統計各式挑戰總共558次。關於犯規挑戰為最大宗有477次,關於出界和干擾球的挑戰相對較少。所有挑戰中,挑戰成功比率只有44%,連一半都不到。



官網連每一節的資料都有,整理相當詳細。挑戰成功率第一節最高,然後是逐節遞減,可能跟裁判的注意力有關。



該不該挑戰、何時該挑戰很難決定,很明顯看出各隊教練傾向把挑戰留到關鍵時刻,避免早早把唯一機會用掉。時機之外,裁判心理也是需要考量的一環。裁判難免受到情緒的影響,挑戰等於是質疑裁判,即使挑戰成功得利一次,會不會影響裁判心理,進而影響接下來的吹判?。

請繼續往下閱讀

個人認為,這項新制度有利於比賽更公正地進行。很多教練或球評批評這項制度讓比賽節奏更破碎,不過別忘記了,一旦挑戰失敗,球隊等於使用了一次暫停。考量到挑戰成功率不到50%,等於一場比賽兩邊就損失一次暫停而已,更別提有許多比賽兩隊沒有提出挑戰。



一場比賽多一次暫停,讓球賽公正性提升划算嗎?站在球迷角度,個人覺得相當值得。場上精彩動作之外,很多時候球迷要的只是公正的比賽。有人或許會批評才差一次判決根本沒什麼影響,但如果那次判決發生在最後一擊呢?籃球比賽節奏本來就非常快,多一次暫停差別不大,正確判決更加重要。

站在裁判立場,個人也支持這個制度。籃球是大量動態的運動,裁判先天上就不可能100%正確。很多時候不是看到了不吹,而是所在的角度根本看不到。即使NBA裁判歷經了長時間的培訓和實戰,待遇和能力可說是世界最佳,誤判、漏判真的難以避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