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NBA選秀會,馬刺在18順位選下一個擁有奇異髮型,活像一顆可以高速移動鳳梨的球員,Lonnie Walker IV。他擁有6呎4吋的站高及6呎9吋的臂展,加上擁有極強的爆發力,有希望擔任失去Kawhi Leonard及Danny Green後的搖擺人位置,在某些的籃球寫手的觀點下,他的模板是Lou Williams,甚至熱火傳奇球星Dwyane Wade。然而,Walker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他入聯盟時,只有200磅,在NBA是明顯對抗性不足。再者,雖然在NCAA他的3分有近4成,但是他的進攻手段十分粗糙及傳導有待開發。而身材單薄的缺點令他剛進聯盟時吃了苦頭。Walker在剛進入聯盟的夏季聯賽,出場不久,便因半月板受傷,而缺席NBA首季的絕大部份的比賽。而在2018-2019賽季,Walker都在G-League中度過。而由於粗糙的進攻手段,他在G-League的表現都是不太穩定。同時,在2018-2019賽季的「牛仔之旅」對陣勇士的一場,由於輪休主力及當時的實力差,Walker得到上場的機會,同時暴露他缺乏信心的缺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2019-2020年賽季,Walker正式進入馬刺的輪換陣容。然而,由於波波教練用人以經驗決定出場時間,所以他的出場時間比Patty Mills, Marco Benelili及Bryn Forbes更低。正如筆者在數篇前談論Bryn Forbes的文章,波波教練在本季是用經驗為先,功能為後,來決定第二陣容的出場時間。故此Walker的上場時間都是有一場沒一場,或犯少許錯誤就冰到完場。而他在馬刺的轉捩點終於出現,在2019年12月3日對陣火箭的一場,由於早早落後15-20分差,波波教練提早祭出三陣,而當時作為三陣一份子的Walker都獲得充足的出場時間,Walker在這場上演一場驚天大逆轉,18射10中,3分7射4中,個人獨取28分,為馬刺實現逆轉勝。同時在此場之後,Walker的出場時間便大幅上升。在此場之前,Walker的出場時間只有3場有超過10分鐘,最多是16分鐘,但在這場之後,只有2場是少於10分鐘。甚至在復賽後,基於LMA及後備射手群的受傷,Walker甚至正式成為馬刺的正選小前鋒。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復賽後,Walker的數據都有質的飛躍,尤其在傳球視野及籃球智商都有進步,可見其在進攻武器都逐漸開發出來。然而,是不是沒有缺點呢?並不是。在復賽後6場,其實有三場是值得研究的,包括是對76人、對金塊及對塘鵝的比賽。在這3場,對76人及對金塊是他在復賽後少有出手少於10次的場次,而對塘鵝的比賽,雖然助攻數十分漂亮,但出手13次只中3球,3分射5中1,是遠低於他復賽後的平均命中。對筆者而言,是因為他在進攻的對抗性不足這個缺點並沒有真正解決。76人(Joel Embii, Ben Simmons)、金塊(Nikola Jokic, Micheal Porter Jr., Paul Milsap)及塘鵝(Zion Williamson, Brandon Ingram)的內線,要切入突破是需要強大的對抗性。然而,Walker的對抗性是有待加強,觀乎他整季的比賽,他切入深度不足,導致要用高難度擦籃板球及出手並不少見,在手感好時當然精彩,但在手感差時,會打亂整隊的進攻節奏。(詳情可看以下的精華)其實他的身材比剛進聯盟已厚實不少,而在防守端的對抗性其實不差,但心理上就是不想在進攻切入時去挑戰對方鋒線,甚至只是被人輕輕閘住切入路線,就會姿勢變型,而強行作高難度出手。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Walker只有二十出頭歲,還有改善機會,但這些心態及技術細節,就是區分一個球員是否能成為球星的關鍵。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