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富邦勇士前進ABL,無疑是對於台灣籃壇投下近年最大震撼彈,在如同死水一般的SBL多年止步不前之後,身為國內運動唯一跨足棒球和籃球兩種主流項目的領頭羊,繼富邦悍將之後,富邦勇士轉身離開SBL,選擇踏進ABL之後,也把建立主場和球迷認同,列為短期內最重要任務。



從富邦成軍的記者會,到富邦勇士領隊蔡承儒日前提到進軍ABL的目標,他都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商業模式」,記者會當天富邦總教練許晉哲也感慨說到,過去幾年SBL觀眾稀少,尤其非周末場次場面冷清,連球隊都覺得打起來可惜。



什麼是商業模式?

過去SBL球隊不求收益,每年企業主把幾千萬預算丟進球場裡,幾乎沒有回報,能一轉16年SBL才從七隊縮減為五隊規模,已經足以稱之世界體育產業奇觀。蔡承儒也明確表示,是該讓球隊走到下個階段。蔡承儒從記者會至今不只一次提到進軍ABL,想要實現的是「商業模式」,什麼是商業模式,其實就是理解成「怎麼讓富邦賺錢」,職業球隊想賺錢,扣掉目前運動發展條例中的企業抵稅之外,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到企業本身如何透過球隊創造收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台灣球隊的架構來看,富邦勇士比起其他過去SBL球隊確實最接近「職業球隊」的規格,其球隊並非直屬於企業底下,而是由另成立的富邦育樂公司管理,也將球員身分和金融體系員工獨立,從富邦近年操作過富邦悍將和商品設計,加上網羅台灣近年最具代表性的球星林志傑,確實是為籃球商業市場試水溫的好選擇。



當時記者會上和蔡承儒談到未來富邦勇士計劃,他很明確說明球隊方向:「我們希望三年內能夠在台北市建立屬於富邦籃球隊的在地認同。」,蔡承儒還提到另外一個重點,國內棒球和籃球的球迷基數和基礎完全不一樣,尤其SBL走過前五年開打的高峰之後持續衰退,幾乎是從零開始。



雖然富邦主場和平籃球館目標鎖定在消費力最高的大台北地區,但大台北地區消費和娛樂的排擠效應也是台灣之最,與過去寶島夢想家設定在彰化主場的狀況也略有不同,台灣能不能同時擁有兩支屬地主義的籃球隊,還必須端視開季怎麼行銷怎麼做。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各地的小市場行銷案例



台灣習慣於NBA和美國職業運動的思維,但無論NBA和MLB,美國運動產業無論市場規模和普及率,都很難和台灣籃球相比,尤其NBA自從2011年封館後的天價轉播合約,以及David Stern退休前確保所有球隊都留在當地城市,並不存在實質意義上需要苦苦經營樽節支出才能活下去的小市場球隊,也幾乎沒有需要重新經營在地市場需求,從零開始摸索的球隊。



即便算入CBA時期.在台灣籃球歷史上除了過去兩年的夢想家,基本不存在真正屬地主義的球隊,大家都知道籃球有一定人氣,但怎麼把這些人氣轉化為會願意花錢進場支持的實質收益仍是大哉問,比起美國,至今仍在開發籃球市場的歐洲籃球會更適合台灣借鏡。



根據統計,EuroLeague統計,上季的所有Euroleague的平均滿座率大概在68%左右,16支球隊只有五隊主場是不到萬人規模的中型球館,但有兩支球隊表現特別亮眼,一支是來自立陶宛的Zalgiris,另一支是近年歐洲跨國賽戰績明顯下滑的Maccabi Tel Aviv B.C.,兩支球隊上座率都超過95%。


Euroleauge上季各隊上座率
過去Maccabi Tel Aviv B.C.是歐洲四強甚至冠軍的熱門球隊,但自從2014年球隊大改組之後戰績就大不如前,不要說過去每年是Euroleague冠軍候補,甚至連以色列聯賽能不能拿下冠軍都有變數。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Maccabi Tel Aviv B.C.去年上座率高達98%,雖然場館大小名列Euroleague倒數第六,但平均上座人數卻是聯盟第五,Maccabi Tel Aviv B.C.是以色列甚至歐洲最悠久的豪門球隊之一,光是國內聯賽冠軍就拿下53座,加上六度拿下Euroleague冠軍,悠久歷史豪門加上在國內獨樹一格,會大受歡迎在地球迷歡迎,並不讓人意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