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近年來在本土球星以及旅外年輕小將陸續選擇西進的情況下,不可否認各球團在尋找洋將上除了「實用性」這個最大考量外,也願意在「話題性」與「知名度」上更花心思,包括上賽季效力達欣的O.J. Mayo以及台銀Greg Smith、富邦勇士Daniel Orton、璞園Orlando Johnson,不論最終是否在SBL有良好適應,都確實是實力與話題性兼具的外籍球員,甚至可以說是SBL前16季來洋將素質與星度最整齊的一屆。



第四季首開境外球員 桑德斯打造大三元傳奇


回顧SBL聘用境外球員的歷史,在前三個賽季以全本土球員應戰,並由老牌勁旅裕隆完成三連霸後,SBL委員會決議在第四季起將首度開放引進境外球員(包含洋將與華裔球員),不過只限於前一賽季倒數三名球隊得以行使此權利,聘用之非亞洲球員身高必須低於200公分,亞洲球員(含華裔)則不在此限,合約無薪資上限。

請繼續往下閱讀




洋將開放的第一個賽季,東森羚羊與緯來獵人就分別找來Delvin Thomas與Johnathan Sanders,雖然兩人不論資歷還是知名度都無法與現今SBL甚至是CBA中華職籃時期動輒具有NBA資歷或是NCAA一級名校資歷的洋將相比較,不過卻也足以在當時的SBL發揮影響力,尤其是後來被稱為初代SBL最強洋將的Johnathan Sanders,幾乎成了台灣籃壇的大三元製造機。



效力緯來獵人的第一個賽季,Sanders就繳出平均23.5分16.3籃板2.4助攻的全能數據,他不僅是SBL史上首位連三戰拿下得分籃板雙20的球員,隔年返台效力米迪雅精靈更成為繼達欣王志群後,聯盟史上第二位完成大三元的球員,且該球季他就三度拿下大三元數據。



不過當年Sanders之所以能如此「刷數據」,最主要的原因仍是與當年僅有三隊擁有洋將有很大的關係,且在第五季時,璞園和台銀還將這個洋將名額用在了華裔球員簡浩與袁振強身上,讓身高僅200公分的Sanders在場上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



洋將制度首度放寬 七隊外籍戰力大亂鬥


但在第七季開打前夕,SBL委員會決議放寬洋將限制,讓聯賽七支隊伍都能夠自行尋找洋將戰力,但也維持了身高200公分以下以及月薪1萬美元以下的規定,該季也僅有裕隆仍堅持使用純本土陣容應戰,但卻面臨了巨大的考驗,連續兩個賽季將聯盟龍頭位置讓給了達欣。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洋將大亂鬥的首個賽季,桑德斯雖然繼續在場上用數據寫日記,但平均18分12.8籃板的表現已經出現明顯下話跡象,甚至在對陣金酒得分王Shawn Hawkins的比賽中也明顯屈居下風,獨霸一方的神話也就此落幕。



接下來的幾個賽季中,SBL洋將規則並未有太大的改變,各隊在洋將戰力的替換上也變得更加頻繁,而其中最出色的洋將莫過於後來成為中華男籃歸化中鋒的「新台灣人」Quincy Davis,而華裔球員也從洋將員額限制中被獨立出來,讓各隊在戰力補充上又多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而SBL的下一次洋將規則變動則是在第十一季前決定取消身高與薪資上限,讓原本已經有點陷入困境的洋將選材再一次新面孔,包括具有NBA資歷的Patrick O’Bryant、Solomon Alabi同時加入SBL,隔年更有目前仍與費城76人具有雙向合約的Norvel Pelle以及曾效力湖人的Derrick Caracter等人加入,為聯盟帶起新一波的話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布拉效應衝擊 SBL開啟雙洋將時代


不過洋將戰力的提升也讓不少球隊出現過度依賴以及陷入洋將好壞將決定戰機的迷思之中,尤其是226公分、有「印度姚明」之稱的Sim Bhullar於第十四季披上達欣戰袍並幫助球隊奪冠後,更造成洋將生態變得更加扭曲,不少球隊都是以「如何對抗Bhullar」來作為洋將選擇依據,也導致各隊洋將愈找愈高大,與世界藍球潮流背道而馳。



而為了改善Bhullar所導致的洋將選材病態,SBL在第十六季再度針對洋將規則作出重大改變,首度開放單隊雙洋將制度,並且訂下身高總和405公分與月薪總和3萬美元的限制,讓過去在幾乎難見身影的「小洋將」現身在SBL舞台上,包括達欣Mayo、璞園Johnson以及來自歐洲的Ihor Zaytsev、Seskus Edvinas、Zoran Vrkic,都為SBL注入新的氣象,讓第十六季可說是集洋將之大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