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賽就是一場大考試,一場可以Open book的考試,平常整體國家籃球環境、面對國際賽的培訓、基層籃球的紮根等等,等同於考試前的自我準備,而歸化球員,就是可以帶進考試的那本參考書。平常準備的好,能透過Open book得到更好的成效,平常準備以後仍有不足,還能透過Open book緊急補救,平常都沒準備,那帶著參考書進考場,至少靠Open book拿一點基本分。



2月24日,和平籃球館,對手又是日本。三天前,中華隊面對馬來西亞,拿下一場用「輕取」、「痛宰」都不足以形容的誇張勝利,固然和馬來西亞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反反覆覆、最終只能算是「湊」出12人參加亞洲盃資格賽有關,但152:48這種比數真的太誇張。然而三天後,就在同一個地方,卻讓人回想起一年多前一場值得用「慘案」形容的戰役。



又是對日本。講好聽就是上次輸40分,這次輸39分,但血淋淋的事實是,我們跟日本的差距,已經大到無法忽視。



這就是大考的現實,日本是準備充足、又帶了參考書,而中華隊看起來,除了沒帶參考書以外,連自己的準備都一塌糊塗。



參考書 到底要不要帶?
8年前的2012,大概是台灣籃球首次讓歸化球員議題進入「討論」而不是「空談」,而在2013年亞錦賽之前,戴維斯(Quincy Davis)總算領到身分證,成為極具歷史意義的台灣史上第一位歸化球員,但不論是戴維斯歸化之前,或是戴維斯後來因傷所苦導致台灣必須仰賴全本土陣容出征、乃至於2018雅加達巨港亞運中華隊闖進四強之後,一直都有一個聲音,就是從所謂「歸化不是萬靈丹」延伸而出的「歸化球員無用論」。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歸化真的無用嗎?答案顯然是「否」,打從二十年前,亞洲球隊就充滿了歸化帶來的衝擊,當初西亞的崛起,突破以往幾乎專屬於東亞的籃球版圖,也是因為一些夾雜著血緣關係的歸化球員先替西亞球隊建構戰力,接著是南韓的文泰鐘、文泰英兄弟,菲律賓的Marcus Douthit、日本的櫻木JR(Milton J. Henderson Jr.)等人,最近則是南韓的Ricardo Ratliffe、日本崛起後一連串的預備人選,包括最近兩次給台灣痛擊的Nick Fazekas和Ryan Rossiter。洋洋灑灑列出來,每一個人都對所屬國家大為加分,就連台灣自己也不應該忽略的是,戴維斯一加入國家隊,就立竿見影的在2013和2014起了大用,台灣「黃金世代」的榮光,終於在大換血政策十二年後綻放。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和伊朗沒有使用歸化球員,但那是因為他們國籍取得本來就不容易,而兩國也的確有本錢宣示他們的本土實力,強到不用靠歸化也能在國際戰場上立足。



但其他國家就不是這樣,台灣不是,菲律賓不是,日本不是,甚至連南韓在啟用Ratliffe以後,也透露了他們願意補強的決心,套用前面的比喻,當你無法把考試準備到完美,帶著參考書進場Open book絕對有利無弊。如果連不要說在該區域內自己的戰力、就連放在世界等級都有競爭力的歐陸列強,都會選擇以尋找歸化球員的方式進行補強,實在不應該有什麼「歸化無用論」被高舉,不論是在一般球迷的口中,或者是相關媒體人士、甚至是主事者口中。



再者,若像南韓這樣只算是錦上添花也罷,但對於大多數使用歸化球員的國家而言,歸化都是明確造成加分、至少是雪中送炭的效果,因此絕對不應該從一年多前的世界盃資格賽擁有歸化球員還輸了40分、同年亞運用全本土卻闖進四強、這次亞洲盃資格賽沒有歸化又輸39分,就直接論定歸化球員不重要,歸化這本參考書對於像日本、菲律賓這樣有唸書的學生來說很重要,對於沒唸書的學生來說,一樣很重要。



在平常準備之前
歸化當然重要,但是從一年多前的慘案可見,擁有歸化,的確不代表所有問題就會解決,或者換句話說,我們不應該期待找來一個歸化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就像我們也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