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王以14分之差擊敗騎士賽後,各界的焦點集中在年近41的老飛人Vince Carter攻下全場最高的24分,事實上這場比賽除了Carter在國王取得領先後頻頻補刀讓騎士嚥下最後一口氣外,Willie Cauley-Stein和Bogdan Bogdanovic也同樣是關鍵功臣,WCS在大量一大四小的陣容中坐鎮中樞,攻防兩端都有亮眼表現,整場有17分9籃板4助攻的演出,而這場比賽開場時國王其實是陷入落後,第一個翻轉比賽氣勢的球員正是Bogi,替補一上場就兩個妙傳幫助國王迅速回到有競爭力的比賽狀態。







擔任主控,完美演出



本場比賽同樣是Bogi來到NBA後的代表作,雖然16分的得分並非最佳,但首次大量站上控球後衛的位置,整場8助攻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另外還有3籃板4抄截的入帳。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Bogi從初報到就展現出良好的傳球視野和擋拆處理能力,本身包括運球和切入等基本動作也算紮實,但一般還是較多被定位在弱邊側翼的接應模式,在之前的比賽中Dave Joerger教練曾數次實驗讓Bogi主控,不過時間都很短,與騎士之戰賽前的背景是菜鳥De’Aaron Fox已經因傷缺賽3場,Joerger把季初主控時效率不佳、移去SG後打回效率的George Hill又放回主控,結果連吞2敗,這場為了讓Hill再次回到SG位,Bogi便以主控身分粉墨登場了。



國王目前的3個控球後衛,Hill、Fox和另一個新兵Frank Mason,雖然各自都有一些不錯的特質,但相似的缺點是傳球視野都很不怎樣,傳球視野不佳的結果是在戰術範圍內的play還能保持一定效率,如果這波戰術跑不出來,就經常只能虛耗24秒最後草率單打了,而Bogi勝過他們之處在於戰術之外的創造力,讓Bogi在場時比較不容易出現被對手防守針對而造成進攻當機的狀況,如果像騎士之戰這般過半場就控在Bogi手上,團隊運作就更加順暢,且會多出一些平常見不到的機會。

請繼續往下閱讀



Bogi的球路最大特質是合理,該自己攻擊的機會他不會放過,該傳球時他絕不會勉強出手,這樣的球路搭配Joerger一季來的練兵成效、國王多重擋拆的半場體系,Bogi的創造力可以將球轉移到最適合攻擊的位置而又不會讓隊友難以適從,讓他和Joerger更加相得益彰,但另一方面,不諱言國王現階段還是支團隊都偏低球商的球隊,像一些簡單行進間的接應都會掉球,讓Bogi在數據面上吃了不少暗虧。



這場比賽Bogi的表現,讓筆者直觀聯想到一個傳奇名字:Steve Nash,在太陽打7秒出手的那個年代,Nash給人的感覺是能夠快速找到球隊的出手點而又不會顯得勉強,並且交球後又可以去空手跑位轉當射手,儘管國王沒有當年太陽的那種快攻手段,但Bogi在這場比賽中同樣詮釋了Nash的這種神隨。







適應節奏,找回準度



Bogi在歐洲時真正打出主宰力的一年,就是他來NBA報到前的16-17球季,不過這年他因傷在季初休息了兩個月的時間,並且歐洲即便加上歐冠後的比賽密度還是低於NBA甚多,在連兩個季後賽(歐冠、土超)比NBA更晚結束球季、暑假代表國家隊出征歐洲盃後,加上NBA的防守強度更高、碰撞也更為激烈,Bogi在開季時經常會給人一種投籃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尤其是帶球後的Pull up出手更為明顯。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走了Boogie,來了Bogi



在投射尚未拿回歐冠最後一個月MVP優質手感的情況下,Bogi先靠良好的基礎動作,用兩分球穩定了基本盤,而隨著對NBA賽場逐漸適應,包括防守節奏和隊友、戰術的適應,Bogi的三分球火力也逐漸加溫,到12月份他已經將3P%提升到4成以上,每場接近2顆的水平,逐漸能和NBA的眾射手們一較長短。



基本動作良好、能主導節奏、大量傳球幫隊友製造機會、空檔把握度又高,所以筆者會說直觀聯想到的就是Nash,當然Bogi本質還是側翼起家,完全轉打主控可能機率並不高,但目前這種表現無論是對他自己或對國王,都提供了另一個具備高度遐想空間的選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