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用“控球後衛”這四個字,定義所謂籃球場上的”1號位”時,就可以說是相當微妙,因為幾乎就把”控球”、”組織”的觀念很直觀性的加進這個位置的任務裡。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上的定義:

控球後衛(英語:Point guard),簡稱「控衛」或「控後」,俗稱「一號位置」,有時也稱組織後衛,是籃球比賽陣容中的一個固定位置。控球後衛往往是全隊進攻的組織者,透過對球的控制來決定在適當的時機傳球給適合的球員。控球後衛典型的進攻模式就是在對手得分之後,由控球後衛從底線運球,開始一輪新的進攻。這個位置要求球員具有良好的傳球技術和敏銳的比賽觀察能力。

寫得很好,當然控球和組織仍是現代NBA控衛的任務之一,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現代的主流球風底下,控球後衛不再只能是負責運球過半場,以及單純發起戰術的角色了。

其實約莫在2000年初期,就有不少偏向”攻擊型”的控球後衛出現在場上,我們可以看到”戰神”Iverson雖然有著相當不起眼的身高,卻擁有相當強大的得分能力,早年的他其實仍是以控球後衛為主的,直到Larry Brown來到費城以及Eric Snow的搭配,他才逐漸轉為得分後衛的位置。另外”0號情報員”Gilbert Arenas若不是當年的”休息室黑槍事件”及傷勢影響,他也是當年聯盟相當可怕的得分型控衛之一,也是曾經和AI、Kobe人爭過得分王的狠角色。還有當年的”太空飛鼠”Damon Stoudamire、Steve Francis、後來在中國發光發熱的Stephen Marbury,以及除了組織進攻一把罩的”Mr. big shot”Chaucey Billups等人,都是在得分方面西相當有影響力的1號位。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在那個三分球非主要戰術核心與得分方式的年代,那時對控球後衛的三分球能力要求不會太高,就連Iverson的生涯三分命中率也不過31.3%,而同樣身為優質射手的Steve Nash有著命中率49%、三分命中率42.8%、罰球90.4%的高水準,更顯得相當難得,其實也是因為那時的後衛是以強調陣地戰中的擋拆配合和切入破壞力為主,這也是以前的攻擊型控衛和現在的不同之處。



現代強力的一線控球後衛,從擁有大量花式運球與刁鑽切入的Kyrie Irving、攻守全能的速度型John Wall、大心臟的Damian Lillard、三分永遠守不住的Stephen Curry、大三元狂人Russell Westbrook到完全不見老化的一代控衛Chris Paul等人,都擁有相當強大的得分能力,且三分幾乎都有一定水準,且在3D球員的崛起下,有一定能力突破對手防線的他們,也能做出大量的切傳,幫助無法自行創造得分機會的隊友找出空檔投進外線,任何一支有這樣控球後衛的球隊,都會讓對手相當頭痛,再怎麼說,控球後衛還是大部分執行進攻的發起者與持球者,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最大化,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那些傳統的”地板型控衛”呢?Jordan時期最有名的John Stockton創造了地板型控衛的巔峰,而在近期則是有Rajon Rondo和Ricky Rubio,以及尚未開季就話題性不斷的Lonzo Ball為代表。而Lonzo那慘澹的命中率讓他儘管傳球視野與能力依舊,仍被同期不少新秀給比了下去。而剛剛提到的兩位前輩Rondo和Rubio也面臨了一樣的問題,完全沒有威脅的外線能力(Rondo甚至連罰球生涯都只有60%的命中率),讓對手可以不用花最大的防守力氣對位他們,在現代的快速進攻球風,是他們的組織能力與防守能力難以彌補的缺陷,這也不難從Rondo今年的330萬1年約,和Rubio只值二輪籤的交易價值看出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還有一些像LeBron James和今年一鳴驚人的Ben Simmons這樣的”控球前鋒”型控衛,也算是1號位中相當特殊的存在,其實打的是前鋒位的他們,常常會看到他們自己將球帶往前場做進攻發動者,他們出了也有良好的傳球視野和球感,更重要的是天生的身材優勢,讓他們對位後衛球員能用身體碰撞輾過去,對位較大號球員也能用速度和單打技巧取分。當然Ben Simmons現在完全沒有的三分能力和糟糕的罰球仍是致命傷,但未來若能多加苦練,他真的是近代最接近LBJ的怪物級控球後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