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籃球講究的高效率中,有一項過往時代被推崇,甚至是用於擔任進攻主軸的武器逐漸被邊緣化,那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角—中距離。


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點擊影音版本觀看

自James Neismith發明籃球以來,這項運動就不斷被改良與精進,時至今日在科學輔助與系統性的專業化呈現,更有著各式各樣的風貌,但不變的是,人們總是試圖在這個過程中尋找最後拿下勝利的方程式。在休士頓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在進入NBA前並沒有太多的籃球背景,但卻靠著自己研究與計算出的結果,企圖打造一支最合理且能夠致勝的體系。

魔球
Daryl Morey是這個世代籃球的瘋狂科學家,他將數據籃球的樣貌呈現到極致,三分線、罰球與禁區進攻,是他在鑽研多年後所悟出的道理。Mike D’Antoni到來後也代替他將想法化作場上的風貌,而火箭也確實在頭兩年具備拉下勇士王座的希望,然而,最終這場大型實驗卻尚未達到成功的結果。

請繼續往下閱讀


魔球理論詛咒,越投越上癮的三分毒藥

在Morey所主張的魔球理論當中,他屏除掉了過去籃球觀念裡一項十分重要的元素,一個被籃球之神與他的傳人廣泛運用,甚至是拿來當作自己最致命威脅的進攻手段。中距離的用與不用,是近幾年被廣泛討論的話題之一,甚至也有球迷因此和球員對槓起來,「我生長在一個擁有Michael Jordan和Kobe Bryant的年代,我知道中距離絕對是有其好處的。」面對粉絲在社群媒體上針對Zach LaVine投中距離的質疑,前者選擇相信過往那些他視作偶像之人的成功當成圭臬。

事實上LaVine的信仰是有根據的,將時間拉往2003年賽季,那是個新舊世代交替的關鍵時刻,這一年籃球之神選擇正式離開球場,小飛俠也正在聯盟大放異彩,而那一年也同時是LeBron James進入聯盟後的第一個年份。

之所以選擇以這一年當作基礎的原因在於,自這一年開始全聯盟在中距離使用的比例上就已經開始逐漸縮減,這一年的中距離比例全聯盟依然保有35%以上,然而,這項原來許多球隊的必備武器比例卻開始逐年下降。反觀那一年的三分球僅不到20%的出手比例,卻也在此消彼漲的情況下不斷提升,兩項進攻策略則在大約2014-15賽季左右終於黃金交叉,而那一年的總冠軍名叫金州勇士。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改變
現代籃球有它自己成功的奧妙,不管是勇士或者2016年也是大量運用外圍投射作導向最終拿下冠軍的騎士,都是球隊善用三分球當成戰術主軸的受惠者。不過這個趨勢的發展卻在上個賽季多倫多奪冠後悄悄發生了變化,2018-19賽季的暴龍平均每場比賽會出手大約33次三分球,這個出手頻率大約落在聯盟平均值,就算到了季後賽他們也並未有顯著的提升,平均每場也只增加大約一球左右而已。

暴龍之所以能在不完全仰賴外圍投射的情況下奪冠,除了本季已然離隊的Kawhi Leonard外,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Nick Nurse在系統中進攻策略的分配。

以上季暴龍比賽內容當參考,即可以看出一些些端倪。例行賽中的暴龍一整季都在進行磨合,也因此他們選擇將進攻主軸放在Leonard身上,不過這並沒有限制球隊在系統的運作,Nurse不斷在進行有Leonard與無Leonard的攻擊方式切換。當其在場上時便將他當作單打發動點,甚至以他為中心發展進攻策略,在Leonard為主軸的系統中,這名頂尖側翼在中距離單打具備殺傷敵人的關鍵,當然也代表外圍會因此獲得對手包夾他後所獲得的空檔。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一旦Leonard下了場,暴龍就會將攻擊主軸放在Kyle Lowry與Marc Gasol身上,不管是透過Lowry在外圍發動攻擊,或者讓Gasol擔任策應點都能有系統性的保持進攻節奏,在本季兩者沒受傷的比賽中也可以發現這個策略。尤其在Nurse的戰術主軸當中單擋是非常必要的元素,這也讓他們得以時常在中距離中運用”Iverson cut”跑出得分空檔,不將自己受限於外圍或禁區是他們之所以能連續兩季取得成功的秘訣。

再進一步來說,暴龍的中距離也是在根本上替球隊拿下最終勝利的因果,可別忘了Leonard在面對Joel Embiid防守時,所投出的那顆石破天驚絕殺正是一次中距離,若他遵循著現代籃球的思維往後退一步,那故事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