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一月 30 日 Andre Miller 於達拉斯的那場爆發飆分秀,或許是這十年來最不可思議、難以解釋的一場爆發。拓荒者在前一天才剛出賽,該場比賽開始之前,全世界所有人——包括—— Miller 自己可能都無法想到,這會是他的生涯代表作。

那時他已經是「高齡」33 歲的老將,在聯盟打滾了 11 個賽季,而他從來沒有拿過得分 40+。那一個賽季,他的場均得分是 12.6 分,很少出手三分球,而前三場比賽他的得分都未達兩位數。

然而就在那個魔幻之夜,Miller 彈無虛發:中距離出手穩當地沉入籃圈,媲美 Dirk Nowitzki 的翻身跳投甚至比本人還要順暢,人群中的切入放球也順得不得了。當天的比賽打入了延長賽,而最後 Miller 轟下了 52 分——他不僅僅創下了生涯新高得分紀錄,更成為了整個 2010 年得分唯一突破 50+ 的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從 2010 年開始,50 分的飆分大戲是極為罕見的。2010 當年也只有 Miller 一人辦到過;隔一年則由 LeBron James 與 Carmelo Anthony 各達陣一次;2012 年人數則增加到三人:Kevin Durant、Deron Williams 以及 Kevin Love。這三年之間,全聯盟只出現了寥寥 6 場得分破半百的經典賽事。

然而光是在今年(2019)三月,全聯盟就暴增了 7 場 50+ 比賽;而本賽季至今,NBA 就出現了 7 場 50+ 個人秀,分別來自以下五位超級巨星:Giannis Antetokounmpo、Damian Lillard、D’Angelo Russell、Kyrie Irving 以及 James Harden(他老兄還包辦三次!)。原先一年一遇的彗星神蹟,現在卻成了週經一般的日常,原因就在於聯盟巨大的進攻變革。

自 2015 開始到 2019 年,NBA 出現了高達 72 場 50 分級巨作,出現的數目高居任何五年之間——除了 1960-64 年之間,而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如以下圖表所示:

請繼續往下閱讀


NBA 歷史中每五年的單一球員得分 50+ 比賽數目
更精確一點來說,扣除了「那個男人」對於 NBA 某段歷史扭曲級的巨大影響,2015-19 這五年 50 分巨作的數量完全勝過任何一段其他歷史。沒有錯,他就是被稱之為「上古神獸」的數據狂人 Wilt Chamberlain。張真人曾經達成單季得分 50+ 的鬼神般成績,證明了他盤據了大量的 50+ 比賽:(不意外地)他是聯盟史上拿下最多次 50+ 的男人(118 次),幾乎是史上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直到第七名的總和……




張大帥一人的 50+ 比賽數量,抵全 NBA 的第 2-6 名
因如果把張大帥的誇張表現拿掉,2015-19 這五年便成為史上 50+ 比賽最多的五年,而近年來高得分場次爆增的原因,主要和三大聯盟趨勢脫不了關係:近五年來的 NBA,是自從 1980 年代以來,比賽節奏(Pace)最快的幾年,因此也代表了各隊都會多了額外的球權,自然增加了爭取高分的機會。

第二項因素則是結構上的:NBA 從未在整整 30 支球隊的情況下,全體一起加入快打旋風的行列。八零年代的 NBA 只有 23 支球隊;和現代相比,30 隊意味著更多場的賽事,也代表著 50 分的門檻有更常被跨越的可能。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個因素當然就是三分球的崛起,幫助聯盟的整體進攻效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也因此得分變得更為簡單、有效。在此特別註明一下:聯盟史上 50+ 的比賽中,多半都只是剛好跨越門檻而已,有半數以上都是 50、51、52 分左右,甚至有 3/4 場比賽都在 56 分以內。

再提出另外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三分球不復存在了呢?如果三分球都被算為兩分的話,那麼這五年來的許多經典比賽都將失色不少,數量也將退回至類似 70-80 年代左右。如果三分線消失了,那麼將會有高達 63% 的 50+ 比賽掉出 50 分的門檻──畢竟這些 50 分的紀錄締造者,平均在比賽中命中 4.9 顆三分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