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盟的節奏越來越快,包括助攻、出手數以及球隊得分等數據也都跟著水漲船高,但在多項數據中卻有一項數據是明顯下降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主題-進攻籃板。



籃板通常會分成防守籃板和進攻籃板兩種,當搶下對方沒進的球稱之為防守籃板,反之,搶下我方投失的球則稱進攻籃板,而隨著聯盟PACE( 每48分鐘回合數)增加,總籃板數和防守籃板數也隨之提升,但從上圖可以看到進攻籃板數卻歷年下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註 :資料集範圍取自90-91賽季至19-20賽季

三分球
為了要找出進攻籃板下降的原因,我們得要搜尋哪些數據和進攻籃板數有關連,而在比對眾多數據後我們找到了一項高度相關的數據:三分球出手數。



由圖表中可以清楚看到,隨著三分球出手次數(X軸)增加,進攻籃板(Y軸)是隨之減少的,而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有以下兩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個子球員增加更多的外線出手
有別於過往中鋒多是在內線攻擊,一整季下來三分球出手次數可能不到 10次,現今籃球中有許多大個子球員選擇增加更多的三分球出手。



上圖為聯盟中鋒、中前鋒球員在不同年份的單季平均三分球出手數,可以明顯看到出手數從 1990 年時中前鋒一季平均出手不到 10 顆成長到 2019 年突破 60 顆,顯示出現今球隊的中鋒也開始加入外線攻擊的行列。

舉幾個實際例子,湖人大前鋒Anthony Davis、76人中鋒 Joel Embiid 場均三分出手都超過 3 次,公鹿「浪花大山」Brook Lopez 的三分球出手數在去年衝破場均 6 次,灰狼隊的中鋒Karl-Anthony Towns 今年甚至有接近 8 次的場均三分球出手數,大個子投三分儼然成為聯盟趨勢。



而這對進攻籃板的影響甚鉅,由於站位的關係,防守球員本身就較有優勢搶到籃板,如果進攻隊上的大個子球員站在外線攻擊,在內線放空城的情況下自然要搶到進攻籃板的機會就更低了。

長籃板與轉換快攻
在討論長籃板之前我們得要先探討一件事情,究竟「越遠的出手 = 越遠的籃板」這個假設是不是事實?



我搜尋了幾篇研究文章以及影片,多半都是偏向越遠的出手就可能有越遠的籃板。既然如此,我們就抓個幾隊來驗證一下。圖表為 18-19 賽季老鷹隊對上以上隊伍時,搶到籃板的平均距離,從圖中可知對上火箭隊時籃板距離最長,而對上快艇時籃板距離最短,在相較於這兩隊於 18-19 賽季投失的三分球數來看(火箭:2398,快艇:1297),雖然不同球隊間的戰術也會有影響,但我們可以假設越遠的出手會造成越遠的籃板這件事情是成立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長籃板跟進攻籃板數有甚麼關係呢?這就要要提到PACE,比賽的 PACE 越高也意味著更快速的出手以及更多的轉換快攻,而較常發生於遠距離投射的長籃板正是轉換快攻最好的助手,防守球隊在接到長籃板後可以在對方罰球線甚至三分線的位置開始跑快攻,對比於從底線開始跑,威脅性增加了好幾個檔次。

加上長籃板有著難以預測的特性,進攻方要衝搶或是補籃都不容易,在進攻站位劣勢下投入過多的資源去爭搶難以預測的長籃板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因此,許多球隊在進攻(特別是三分球)完後會放棄爭搶籃板的機會而選擇直接回防,以免被對方直接快攻得分,這也是導致進攻籃板下降的原因之一。

基於以上兩點,聯盟中的進攻籃板數下降和三分球出手的增加脫不了關係,而增加三分球出手也成為聯盟的趨勢,無論觀眾是否喜歡,三分球都確確實實地改變了球賽。不過既然提到了籃板,勢必得要介紹這位以籃板球聞名的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汽車城的壞孩子
提到籃板球,就不得不提起 Dennis Rodman ,這位身高僅有 201 公分的大前鋒自 1991年 至 1998 年連續七年成為 NBA 籃板王,優異的連續彈跳能力以及精準的籃板落點判斷力讓他制霸了整個 90 年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