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籃球比賽的原因,有人稱羨飛人無視地心引力的灌籃,有人欣賞射手大號三分球的神射,有人喜歡禁區坦克的肉搏,有人鍾情於小組團隊的美妙配合,有人純粹是因為認識球員等,這些都是吸引人看球的因素。台灣的UBA近年收視率上升,因為不用買門票的關係,現場的觀眾也挺熱鬧,雖然還不及HBL的瘋狂和吸睛,但是比起SBL的冷清票房,還是很值得到現場看球賽殺時間。近十年的UBA有幾件事悄悄的發生,也慢慢的改變了UBA的生態,就讓我這個曾帶隊拿過UBA冠軍的前教練,來寫幾個橋段與大家分享!



比賽的不確定性
精采的球賽除了技戰術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勢均力敵”,不到最後關頭分不出勝負,這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遊戲學家懷金格(John Huizinga)曾著書介紹遊戲理論,在《遊戲的人》這本書裡,他說人們覺得遊戲好玩需要具備一些條件,例如要”有規則”、要”非生產性”、要”和日常生活分開”等,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確定性”。不曉得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種遊戲才會好玩。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不用打就知道勝負的比賽,自然就興趣缺缺,提不起勁去關注和欣賞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專校院的重新洗牌
按照籃球界的說法,能夠”三連霸”也就是連續冠軍三次,可以稱為開啟了王朝。依照此標準,近二十年的UBA,曾經歷”北體王朝”和”師大王朝”。北體是陳信安、曾文鼎、張智峰領軍的時代,台師大是吳岱豪、羅鈺群、張容軒領軍的時代,這三位剛好也是台師大三次封王的MVP。自從台師大王朝後,近年的UBA尚未有過三連霸,健行科大第一次拿冠軍後,本來有機會連霸,卻被國體大中斷冠軍霸業。因為社會生態變化快速,傳統的體育科系學校,例如台灣體大(台中),台北市立大學(前北體),都已經降為UBA第二級打球;反觀健行科大、中洲科大和最火熱的政治大學,這些新竄起的籃球勁旅,形成了UBA的一股新勢力,傳統體育校院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形成百家爭鳴、實力平均的新生態。這次UBA的八強複賽,每一隊都有進四強的實力,今天要上演的政大—輔大,師大–健行,都是精采可期,會令人血脈噴張、緊張到窒息的球賽,很值得一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球戰術的球風
“韓式球風之探討—以2008年瓊斯杯為例”,是政大教練陳子威的碩論題目。台灣受到韓國鄭光錫教練的影響,也是強調速度和外線的進攻模式,以”快攻”和”三分球”為主要得分方式。這和近幾年NBA勇士和火箭隊颳起的”小球戰術”,其實很類似,也就是俗稱的”跑轟戰術”,利用不斷快速的空切和擋人,製造得分的機會。依個人之見,台灣的HBL教練,十幾年前因為有機會參加”菁英教練講習”,由籃協每年選派教練到美國的NCAA名校取經,所以台灣的HBL有許多美式籃球的觀念和訓練內容。另外,就是鄭光錫帶中華台北國家隊的影響,以及SBL教練像邱大宗的七秒進攻,劉嘉發的motion進攻,這股風潮強調體能、快速和三分球等,引領出類似台灣版的”韓式球風”。所以,台灣的籃球,有點像是綜合美國以及韓國的”美韓球風”。和中國的內線硬派球風,很不一樣,也是比較好看的進攻球風!





黑旋風的潮流
台灣UBA場上近十幾年最早出現黑人球員,應該是中洲的班霸、健行的石博恩,後來陸續出現政大的歐瑪,和世新的阿巴西等其他黑人球員,說近幾年台灣的UBA吹起一股黑旋風,其實也蠻貼切的。講一個我知道的小道消息,這些黑人球員有些來自非洲的塞內加爾,據熟識的朋友說,塞內加爾人一家的兄弟姊妹常常好多個,爸媽生十個很常見。加上他們的身材遺傳偏向瘦高,所以,很早就有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籃球經紀人,到塞內加爾找籃球員,台灣算是比較慢的。現在日本體育大學有一個215的球員,也是塞國人。另外,因為家裡人多、經濟水平不高,所以塞國球員到外地唸書打球後,很多就會選擇留在國外而不回家,反正也不差這幾個人。個人淺見,塞國210公分左右的籃球員,是很適合規劃為台灣籍的人選。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制度面當然還有許多可以更好的地方,例如盡早訂定賽程規劃,讓電視和網路轉播有時間籌備;場地規格要符合標準,讓觀眾可以大量進場;開放校園可以自主設攤收廣告贊助;加強攻守數據的統計和整理等,台灣不可能做到像NCAA的賣票規格,但是,台灣有島國的挑戰拚搏精神。其實,隨著新住民學生比例愈來愈多,依個人觀點台灣還是發揮島國開放多元的特質,對外來的發展會比較有競爭性。職籃的未來受限於市場有限,夢想家算是走出了一大步;HBL的瘋狂雖然好看,卻犧牲了許多高中生的機會和未來;UBA算是個指標,好好經營的話,職籃才有未來,HBL也才有條銜接管道。更重要的是,各個層面要努力規劃、營造,引領更多球迷的投入,這樣的UBA才有未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