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夢想家是上季ABL的聯盟龍頭,但開季只打出1勝3敗的成績,戰績滑落到聯盟後段班,因此近期決定撤換Marcus Keene和李恩(Liam McMorrow)兩名洋將,找來Anthony Tucker及Jordan Tolbert遞補空缺,希望能擺脫低潮。

這次的洋將異動,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包括被換掉的Marcus Keene和李恩表現不佳的原因,以及新洋將的特性與該如何融入團隊,這些議題都有待進一步思考。



Marcus Keene是神經刀?還是被埋沒的得分機器?
Marcus Keene的帳面數據極為華麗,平均25.2分6.2籃板9.0助攻2.0抄截,還能以36%的命中率,每場飆進3.2顆三分,其中他的得分排在聯盟第3,助攻則高居聯盟第2,但伴隨而來的是聯盟場均第二多的4.5次失誤。

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高只有180公分的他,球風偏向「美式小鋼砲」的類型,持球時間長,比較不擅長組織,喜好大量個人單打,通常會佔用比較多的球權。出手時機又比較特殊,能夠發揮多大效益,取決當天的手感決定。這種打法對球隊而言,猶如一把雙面刃,必須適當運用,才能發揮他的特長。

「A shooting guard’s soul is trapped in a point guard’s body」

(控衛身,得分魂)
這是美國人用來形容Keene這種類型後衛的比喻,充分描述身高與打法之間的衝突。若是想發揮他們的專長,比較合適的方式是將他們移往二號位,搭配一名優秀的組織者,分擔控球的任務,讓他們可以專注在進攻終結上。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只有183公分的NBA前76人隊「戰神」Allen Iverson,自從他改打二號位後,效率更勝以往,還奪下聯盟MVP。

擔任先發控衛的Marcus Keene,由於過於黏球的問題,所以不是擔任組織者的最佳人選,雖然他具備一定的傳球視野,還在交手澳門黑熊的第一戰,拿下28分10籃板12助攻的「大三元」,成為隊史第一人,但想要將他的優勢極大化,或許還是要像前面提到的,讓他改打得分後衛。教練團在開季第二戰確實有針對這點做出調整,讓李學林上到先發,但兩人仍處於磨合期,所以沒收到太好成效,但下一戰李學林又再度回到板凳,實驗計畫就此告終。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能找到真正合適的使用方式,將Keene這位前任NCAA得分王的優勢極大化,確實是蠻可惜的。




李恩表現掙扎 也許不完全是個人問題
夢想家當初賦予李恩的任務,基本上就是鞏固籃板、擔任禁區的最後一道防線、及進攻端掩護和籃下吃餅的工作,有點像是NBA火箭隊的Clint Capela,或是爵士隊的Rudy Gobert那樣,但他的表現不是太好。

李恩場均可貢獻12.8分10.3籃板1.0阻攻的「雙十數據」,外帶58%的投籃命中率,乍看之下並不差,但他的身高7呎2吋(約218公分),全聯盟僅次於226公分的「印度姚明」Sim Bhullar,這樣的成績顯然是有點令人失望的,尤其是籃板的部分,夢想家另一名洋將Jerran Young身高只有6呎6吋(約198公分),籃板球卻比他還要多,平均一場比賽能抓下13顆。

返回頂端